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一版: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东海深处的能工巧“兵”
本报记者 徐晓 文/摄 通讯员 张涛 左贵东

image

  第一任连长手里传下来的这台修鞋机伴着一茬又茬官兵走过了近半个世纪

  踏上小岛,记者与前来接站的连长张冲顶着烈日前往营区。“阿强,好!”“老伯,天热,身体要当心。”路上,陈指导员一直不停地与当地渔民打着招呼。而好几位渔民都和指导员半开玩笑地说,鞋子坏了,连队什么时候给帮忙修下?
  上岛前,记者就了解到,这个驻守在东海深处小岛上的连队是个修理连,因为海岛条件异常艰苦,也因为这个连队里素来盛产能工巧匠,“修”就成了他们品牌般的特色,连队也因此赢得了“勤俭创业修理连”的称号。然而,记者还是纳闷,修理连是专门修理军事设备的,怎么还给群众修起了鞋?
  “这个啊,来,我给你看看我们的一个传家宝。”
  一到连队,见记者迫不及待想拉直这个问号,指导员胡亮便把记者带到一个房间。这里摆放着一台款式非常古老的修鞋机,不过看上去并不显得破旧。胡亮说,这台补鞋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老连长林泽协提出置办的,主要用来缝补战士们的鞋子,顺便还可以为岛上居民服务。老连长可能没想到,这台补鞋机一上岗就工作了近半个世纪,几乎成了我们文物般的一件装备。战士们人人都十分珍惜它,补鞋前都要把鞋子洗干净再拿到机器上补,每次连队进行武器保养,补鞋机也能享受到这一待遇,战士们会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给它擦拭,给它上油。当然,驻地老百姓有鞋要修,它也会二话不说地出马。给渔民修过多少鞋?这个实在没法统计了,反正这台修鞋机也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啊。
  在队部门口的广场上竖立着一座雕像:一个铁砧、一把铁锤静立一旁,三根耸立的金属立柱,咬合着一面鲜艳的锦旗和闪闪发光的军徽,背面还有一首连歌,四句战士格言。胡亮告诉记者,这座雕像正是连队传统精髓的最佳映像:“铁锤铁砧承载着艰苦勤俭的创业史;三根金属立柱代表着连队党支部、团支部和军人委员会,在连队的创业历程中,他们起到了擎天之柱的作用;军徽、连歌展示着军威,激荡着士气。”而四句格言是:勤奋工作,俭朴生活,创新发展,业绩在人,这是对“勤俭创业修理连”精髓的浓缩。
  在炊事班,记者看到一个锅盖,用的时间比现任连队任何一位干部的军龄还长,整整19年了,一点都没坏;记者还看到一把柴刀,它的“军龄”还要长:22年,经历了十代司务长之手;那辆买菜用的小板车更了不得,修修补补一用就是25年……胡亮说:“别看这些‘老古董’,可都是连队的‘传家宝’,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舍不得丢了它们,因为那可是我们连队的‘连魂’啊。”
  走进“勤俭创业修理连”的连史室,记者被陈列着的一双解放鞋吸引住了,那是双产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军鞋,是第一任连长林泽协一穿八年的鞋。
  所有的这些,汇成了这个连队的“连训”:大才精用,小才大用,废才利用,缺才代用,物尽其用。
  说到这里,连长张冲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连队参加部队夜间训练的保障任务,他们发现,在夜间条件下,检查部队实施精确攻击效果比较困难。要是能解决夜间瞬间照明问题,官兵的训练效果和安全系数将会得到有效改善。要解决这个问题,连队干部开动了脑筋:用汽车的前大灯,亮度够大,用汽车的雨刮器使灯在空中摆动起来,可以增加照明视角,增加一个遥控装置,可以方便控制,就这样几个报废汽车的零件经加工后,竟然成了部队夜训的保障利器。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勤俭创业修理连”的官兵仍默默地开挖着一块块勤俭的“砖石”,构筑着一个连队永恒的精神大厦。
     
  链接:
  舟山警备区“勤俭创业修理连”组建于1959年5月。建连之初,全连官兵凭着一把铁榔头和两台旧机床,革新改制各类器具270多件,建起8个设备种类齐全的修理车间,保障了部队机械设备“大修不出岛,中修不下山”的目标,为国家和军队节省了大量经费开支。期间,连队革新的36项机具有8项获得国防部奖励。1966年2月3日,连队被国防部命名为“勤俭创业修理连”。连队还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2次、三等功25次,多次被评为“基层建设标兵连队”、“基层建设先进连队”、“军事训练一级单位”等荣誉称号。